□尚一网记者 徐志雄
丁玲,一个常德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位20世纪女性意识最明确的作家。
在女性意识不断充实、内涵更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在谈论女性,谈论文学中的女性,谈论文学界的女性,丁玲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五四青年节,在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一场关于丁玲的话题热烈展开。从认识丁玲、走近丁玲、感受丁玲,再到宣讲革命先驱丁玲所呈现的独特生命哲学以及广袤的精神世界。常德市丁玲纪念馆的5名年轻女性,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出发,讲述她们如何走近丁玲的故事。用另一种视角,审视这位时代的孤勇者,以及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讲述人:张兰
来馆工作三年时间,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活动,如各类展览、红色宣传、青少年教育等,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丁玲作为一个革命作家,其所做的努力,远不止我们书本中感受到的文化丁玲。
2021年,我撰写的红色文物故事《友情难在藏心中——丁玲与沈从文》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从众多文物中选定写作对象,再围绕文物前后的历史材料,挖掘文物的内涵,这期间每一步都需要字字斟酌,保证真实准确。最后,我选定了这两封书信作为写作的基础。当这个故事呈现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在这段友谊里,我看到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学习丁玲这种胸怀,用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认识世界。
讲述人: 张雪峰
2015年8月,我来到丁玲纪念馆,当时的工作只是日常开门关门和接待,虽然对丁玲充满好奇,但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她。
2016年,我担任了馆里的文物保管员,主要负责整理丁玲藏品文物。从数量清理、编号登记、再到了解文物的具体信息后进行填写,最终让2000余件/套“安家落户”,这才对丁玲的生平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负责馆办刊物《历史上的今天》,每个月需要提供一篇关于丁玲的报道。我认真查阅、挑选资料。在此过程中,我才深入地了解丁玲,理解她对文化事业的执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老一辈红色革命战士对文化事业的追求,对青年人的期望。
讲述人: 郑美林
说起我与丁玲的缘分,就不得不提我的学生时代。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因此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十大名家的丁玲自然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对象。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丁玲,知道她是湖南籍作家时作为湖南人的我倍感自豪、亲切。
进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丁玲的相关文献和物品。通过对这些文献和文物的了解,我对丁玲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受过“五四”洗礼的新文化人,丁玲注定就与众不同。她不受世俗的约束,敢于做自己、勇敢追爱的行为令人佩服。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要向丁玲看齐,要做自己,独立清醒,不仅仅在爱情面前要勇敢,在人生的每一个选择上都要果断。
讲述人: 周媛
作为一名讲解员,每天需要直接面对不同的观众。在讲述丁玲同志的生平事迹时,有两处细节总能让我感动,也引起观众共鸣。其一,丁玲在丈夫胡也频被枪杀之后,将年仅三个月的孩子送回常德,立刻返回上海出任左联机关刊物主编,坚守在战斗的最前线。其二,就是丁玲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演讲那一段:“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革命作家,怎能希求自己在革命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不受一丁点的挫折呢!”这样的发言不止是对革命精神的宣传弘扬,也是忠于自己的理想、目标与使命的一种展现。每每讲到这里,大家都会听的格外认真。
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者大都为党员干部和学生群体。即使隔着时代,仍能感觉到丁玲同志对现代年轻人的精神感召,于我而言,也是这样一种坚守与热爱。
讲述人:伍作华
2017年,丁玲公园举办了一次大型的菊花展,我与同事相约一起观赏,来到了丁玲纪念馆参观,对丁玲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
这一年我从国营单位离职回家,成为了一位陪读妈妈,很多时候无所事事。后来在网上看到丁玲纪念馆招聘讲解员,很是向往。经过面试后,我成功应聘上了讲解员一职。第一个考验就是要在一个月之内背熟十几页的讲解词。那段时间,坐车时背,走路也背,一遍又一遍,甚至有时候乘公交车坐过了头。记得有一次,厦门大学创意院一位孙教授来馆参观,第一次正式讲解的我,紧张得腿发软,麦克风也不知拿到哪只手好。直到我接了一个退休老师团队,有个老师特意到前台表扬我,我才终于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从一线工人到陪读妈妈,再到文化场馆工作人员,朋友们说我外柔内刚,有股不服输的韧劲。我想告诉他们的是,我的偶像是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