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常德米粉”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月8日《常德晚报》)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常德,物产丰饶,美食众多,常德米粉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碗洁白圆润、形如龙须的米粉,传承400年绵延不断,不仅位列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更是捧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碗常德粉,浓浓家乡情。没有人去刻意统计,常德市到底有多少家米粉店。它的足迹遍布各区县的大街小巷,浓郁的香气似乎充斥着每一处街头巷尾。常德米粉承载着的不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份文化传承和家乡情结,更关联着一个食品产业。近年来,一批常德人从米粉中找到商机,将常德米粉店开到外地,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经营常德米粉的坊间店面不下万家,仅在长沙,打着“津市牛肉粉”旗号的常德米粉店就不下几百家。2014年,北大才子张天一在北京创办伏牛堂(现名霸蛮)常德米粉店,4年卖出1000万份,硬是将一碗牛肉米粉做成了全国知名的连锁品牌。
纵向对比来看,常德米粉确确实实做成了一个特色产业,经过2009年和2016年两次米粉的提质升级改造,常德米粉100多家作坊生产企业通过整合联营,形成了目前全市20家米粉生产企业格局,日生产能力80万公斤,米粉从业人员近10万人,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但是,作为一项产业,常德米粉却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常德米粉”和“津市牛肉米粉”没有完成品牌统一;店铺小而散,大多是“夫妻店”“兄弟店”“姐妹店”,没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运营;生产销售没有统一标准,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米粉浇头也是“百家争鸣”,难寻真传。
横向对比,常德米粉更是相形见拙。同样是地方特色小吃,不仅比不上成名已久的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比起近些年异军突起的广西柳州螺蛳粉也大不如。“异香扑鼻”的螺蛳粉现在已经成为柳州市的支柱性产业,柳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用工业化思维推进螺蛳粉产业发展,螺蛳粉已发展成为一个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程度高,上下游供应配套的全产业链。现在,预包装螺蛳粉搭上了直播、短视频的顺风车,一跃成为网红食品,火遍了全国。根据《2019淘宝吃货大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袋装螺蛳粉共卖出2840万件,成为最受欢迎的地域小吃,牢牢占据全国“地域小吃”出售量的“C位”。仅2020年上半年,预包装螺蛳粉生产总值已达到49.8亿元。
稍稍梳理一下螺蛳粉的“发家史”,我们会发现,除了食品本身独特的风味吸引了无数消费者,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行业标准和人才储备等因素都有利的推动了螺蛳粉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近些年,常德社会各界唱响常德米粉品牌、做强米粉产业的期盼和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作为全市乃至全省餐饮行业美誉度和含金量俱佳的金字招牌与重要文化名片,常德米粉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潜力,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发展勃兴的当下,乘势而上由“小特产”进军“大产业”,迈进“百亿产业”,是可以期待的。
开展“常德米粉”公共品牌创建工作、申报非遗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动常德米粉产业数字化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常德人做强“常德米粉”的决心可见一斑。
这一碗米粉,我们常德人爱得深沉,也希望这一碗米粉,成为这座城市产业发展上的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