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我从中南工业大学资源开发系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有色三建三公司,心中揣着一个年轻人所有的梦想、憧憬,兴奋中夹带着些许的不安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随即,我们新进的几名大学生就被公司派到福建潘洛铁矿工地,匆忙得来不及回家告别父母、告别恋人。我要开始工作啦,因为有着在学校几次实习的经历,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潘洛铁矿工地位于福建省漳平县,漳平又名“菁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从县城去矿上坐的还是窄轨的火车,这种窄轨的火车修建时主要出于经济和国防的考虑,坐在上面倒是没感觉与其他火车有什么不同。工地的工作主要是为地下井巷施工提供测量服务,期间自己撰写了一篇“井巷施工中的贯通测量方法及精度分析”的论文。测量工作不仅要求体力上能吃苦耐劳,更要求在操作与计算上一丝不苟,每一次的计算都要有相应的验算和专业的规范要求。
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到处都充满着改革开放的气息,全国各地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1992年底,我调入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此时的常德,城市规划建设处于腾飞起步阶段,单位前面的洞庭大道才刚刚建成通车不久,大街上机动车辆不多,到处可见的是人力三轮车(常德俗称慢慢游)。回来工作时间不长,我们就接到一个重点项目的测量任务,常德要建火车站了。常德火车站坐落在常德大道与武陵大道交汇处,这两条道路当时还没修建,建设前期的测量工作量很大,而时间要求又很紧。想想当时野外测量工作条件真是艰苦,出外基本上是骑自行车,每人还要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中饭都是自己带的简单便餐。另外当时的测量仪器也不先进,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还是用大平板仪在野外画的。一天外业下来,跑尺的腿都迈不动,画图的腰都伸不直了。紧张的测量工作虽然辛苦,但作为从事规划建设基础测绘工作的我们,看到我们的城市因为好的规划、好的设计、好的建设而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从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参与者,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建设者!
担当与奉献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1998年,时任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亲自带领我等四人去了很多人心中神往的西藏隆子县(旧称隆孜县),无偿为我们常德市对口援助的隆子县进行规划设计。隆子县地处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山南地区中偏北。隆子,意为须弥山顶,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古称"涅",全县境域面积10566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8165平方公里。隆子县平均海拔3800-4200米,99%以上都是藏族。在隆子县城我们仅仅适应了一天高海拔的反应,就投入到紧张的野外测绘、现场调研工作中去,辛苦的工作中每天都感受到藏族同胞的豪迈与热情。近一个月的付出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一行四人基本完成了县城1:1000地形图、县政府新办公楼的设计等工作,后续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在我们回来后很快就完成了。此行因时间关系让我们没办法好好游览隆子的风景名胜,只是去了离县城5公里远的色切寺。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再去一趟西藏,那里的景色应该是更加迷人了。
岁月如梭,常德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主城区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到处都是宽广整洁的道路,车流、人流也更加密集,一派繁华、舒适和谐的景象。我的工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2011年初,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测绘室与常德市规划局研究中心的相关测绘人员在市规划局领导下整合成立了常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测绘分院。测绘分院的成立极大地整合规划战线的测绘技术力量,测绘分院建起了独立的的CORS基站、方便快捷的RTK、全电脑绘图、大图文印中心等仪器设备。测绘分院不仅及时、准确地完成有关规划的定点放线测量、竣工测量,同时承担起整个规划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更好地为全市规划工作提供基础测绘的保障。测绘分院的技术性、现实性很快就在我市于2012年开展的“三改四化”工作中显现出效益。“三改四化”中,我们不仅及时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各个部门和单位提供实时图纸,保障了需求,同时还减免了不同部门共计300多万元的图纸费用,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中介服务单位的社会效益。
流连在美丽的常德街头,回忆自己走过的近三十年测绘之路、规划之路,我欣慰自己曾经、现在都是见证者中的一份子。论语有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愿我的家乡、愿我的城市越来越美好,愿我自己继续身在其中。